莎拉的钥匙(塔季雅娜·德·罗斯奈著小说)

《莎拉的钥匙》是法国塔季雅娜·德·罗斯奈著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二战时期发生在法国巴黎的纳粹大屠杀行动“春风行动”,通过两条并行的线索,探讨了纳粹的罪行带给人的心灵创伤,以及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责任。1942年7月,巴黎,十岁的小姑娘莎拉同家人一起遭法国警察逮捕。在警察把他们抓走之前,莎拉把弟弟迈克尔锁进自家公寓里的一个壁橱里,把钥匙藏在自己身上,她以为过不了多久就能回来……

内容简介

1942年7月,巴黎,十岁的小姑娘莎拉同家人一起遭法国警察逮捕。在警察把他们抓走之前,莎拉把弟弟迈克尔锁进自家公寓里的一个壁橱里,把钥匙藏在自己身上,她以为过不了多久就能回来……

朱莉娅是美国人,后来嫁到法国,她是一名记者,因为要撰写一篇关于二战时期的文章,因而对发生在1942年法国巴黎的“春风行动”产生了兴趣,开始探究一个发生在莎拉的犹太小女孩身上的往事。

六十年前,莎拉一家住在巴黎,莎拉有父母有弟弟,尽管拥有法国国籍,但是依然在某一天被法国警察带走。莎拉以为他们很快就会回来,就把自己的弟弟迈克锁在了壁橱当中,她并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

然而他们被带到了“监狱”,随后和父母痛彻心扉的分离,莎拉渐渐明白必须要逃走,否则等待她的只有死亡。她和另外一个女孩在一名法国警察的帮助下逃了出去,随后被一户好心的法国农民家庭收养。

朱莉娅渐渐发现自己丈夫的家庭似乎有着一个秘密,探寻的过程并不顺利,周围的很多亲戚包括自己的丈夫都对过去的历史“不感兴趣”,而朱莉娅惊讶的发现丈夫一家曾经租住的房屋就是莎拉一家的住所。

莎拉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回到巴黎,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壁橱,然而弟弟迈克已经死去很久了。随后莎拉离开了那里,再也没有回来。

几经周折,朱莉娅终于找到了当家收养莎拉的家庭,莎拉在大学毕业之后去了美国,从此杳无音信,养父母为此伤心欲绝,没有人知道莎拉现在生活在哪里,生死未卜。

朱莉娅通过美国的人际关系很快查找到了莎拉现在的地址,然而却得到莎拉早已不在人世的消息,她只活了四十岁,死于一场意外事故。

朱莉娅因为莎拉事件的缘故和丈夫越走越远,而第二个孩子即将降生更是让她和丈夫的婚姻走到了边缘,莎拉彻底改变了朱莉娅的生活。在寻找莎拉的儿子的过程中,朱莉娅不惜拖着病弱的身体,莎拉的儿子原来却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有过如此惨重的往事。

朱莉娅最终见到了那把钥匙,以及莎拉的信件,莎拉实际上是自杀的,因为她永远都无法忘记过去。

一晃过去了几年的时光,朱莉娅离婚了,和女儿以及第二个女儿生活在纽约,机缘巧合她得知莎拉的儿子也在纽约,他在得知了母亲的往事之后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为历史奔走疾呼,当得知朱莉娅的二女儿被取名叫做莎拉的时候,两个人执手泪眼,无语凝噎。

作品赏析

身份意识

主人公的两种不同人生的选择折射出了对身份意识的追求。《安妮日记》、《苏菲的选择》的小说主要人物是以一个人物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人物发生了一些事情,也论述了主要人物的命运和人生的选择,故事发生的大环境是单一的二战期间的某个城市,而《莎拉的钥匙》则以不同时空两个主要代表人物为主,各自在特定的时空里有自己的人生轨迹。

莎拉因为困押事件被迫离开自己在法国的家,而她的弟弟迈克因为不愿意离开家,躲进了他们秘密的小橱柜,姐弟俩约好,等事件过去,姐姐就立刻给弟弟打开橱柜。组姐莎拉以为当时的春风行动只是一次例行检查,并不知道此一去,竟是以弟弟的生命为代价。而在当代社会巴黎都市中生活的美国人朱莉娅因为对法国有着神奇的向往,离开美国来到法国,并结识了现在的丈夫,成家并育有一女。

朱莉娅因为工作偶然了解了法国1942年发生的冬季赛车场围押事件,即“春风行动”。更加让她惊讶的是,她的夫家和这一事件有着关联。随着她执着的探究,竟让她发现了莎拉和她夫家一直缄口不谈的秘密。随着她公公的解密,她终于在各方帮助下找到了莎拉。

两个主人公的人生开始交汇,莎拉经历了弟弟迈克在橱柜中丧生的悲痛,带着对弟弟的内疚和对法国的怨恨,她离开了令她伤心失望的法国,到美国开始了自己的另一段人生之路,但弟弟之死让她永远无法释怀:带着无法言语的伤痛,她选择了死亡的解脱方式——直接开车撞向大树。她留下的笔记本中记叙了她不可言表的伤痛:迈克,岁月流逝,但我仍然保留着那把钥匙……它从未离开我……这里没有人知道关于这把钥匙的事,关于你的事;……没有一天不想你……我无法承受我过去的沉重,我怎么能假装自己是另外一个人……有了孩子以后,我依然忘不了过去。我丈夫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的过去,但我无法忘却……来这里是一个可怕的错误。我以为可以把一切抛诸脑后,但是,我做不到……孩子和丈夫,不够……这样的生活我已无法忍受……我现在知道,我的伤疤再也无法愈合……记住了,永不忘记。

朱莉娅没能见到活着的莎拉,但她却一直影响着朱莉娅的生活,直至朱莉娅坚持生下一个女孩,同丈夫离婚,回到美国纽约生活。她的人生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莎拉的儿子来到了她的身边。两个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时空就这样交汇融合了,是很神奇的交碰,从法国到美国的莎拉,从美国到法国的最后又回到了美国的朱莉娅,他们在法国驻留,但最终定居在美国,奇妙的时空之旅,体现了作者潜在的美国温情。

历史责任

《莎拉的钥匙》以独特的方式凸显了当代人缺乏的历史责任感。朱莉娅来自美国的深受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的影响,加上多年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熏陶,具有敏感、可贵的社会良知。在调查圈押事件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夫家居然和这一事件有着某种直接的牵连.她本着还原事实,还人公道的追求,执着地发掘事实的真相,执拗地探入她公公紧闭多年的心门,以求解丈夫家族与圈钾事件的纠葛,最后也和公公站到了同一战线,要为她们家族“占据”莎拉家住所一事负起责任。

朱莉娅的婆婆和两个小姑子外表典雅端庄,举止大方,活脱脱几位极富“涵养”法国贵妇人形象,但她们满足于“幸福的”现状,不愿承担社会和历史责任,躲避情感和良知上的负累.所以,她们走到了朱莉娅和公公的对立面。这个家族中最没有责任感的是朱莉娅的丈夫伯特兰。他高大英俊,风流倜傥,言语风趣,事业有成,但却一直有婚外恋,对婚姻不负责任,并最终导致自己的婚姻破裂;后来妻子朱莉娅好不容易怀上二胎时,他却巧舌如簧地劝她流产,体现出他对家庭、感情和生命的不负责任;对于他家和莎拉的纠葛他轻描淡写,不愿提及,体现了他对历史、社会以及生命的不负责任。

正因为朱莉娅富具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朱莉娅非常注重莎拉一事。即使遭受丈夫、婆婆、小姑子以及众多市侩法国家庭的白眼,甚至冒着自己婚姻破裂的风险,她也坚持探究自己家族的秘密,去揭开其他家人不愿触碰的伤疤。为了还原事实真相,她在欧美大陆间奔波。她还抱着虚弱的身子,挺着大肚子顶着烈日去见莎拉的儿子威廉,结果羊水破裂,鲜血染红了咖啡屋前的道路。所幸抢救及时,她生命无虞,二女儿也平安降生。她给二女儿取名莎拉,将对那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十岁女孩的关爱以母爱的特殊方式加以延续。借此塔季雅娜不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让人们记住历史上那个泯灭人性的特殊时期,同时也昭示,一批如朱莉娅和他公公一类的正义人土用一种庄严的方式偿还历史宿怨。

艺术特色

《莎拉的钥匙》选取了鲜为人知的法国维希政府制造的“春风行动”为主要叙事线索,围绕赛车场圈押事件,向读者展示了发生在巴黎不为人知的一段不浪漫的血腥历史。巴黎在现代人眼中,充满了浪漫、奢侈与华丽,如小说主人公朱莉娅,对法国巴黎充满了神往,甚至认为“法语比英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更柔和、更感性”。然而,在这样的浪漫之都曾经发生了令人骇闻的图押事件,而事件的直接制造者正是法国当局执政者及其政权维护者——巴黎警察。

1942年,法国当局和巴黎警察助纣为虐,对居住在法国的犹太人进行了一次惨绝人寰的蹂躏。在这次事件中,三千多名犹太儿童遭到秘密逮捕,送至奥斯维辛被屠杀。当时称这次事件为“春风行动”。不同于我们理解的和煦的春风送暖,而是噬骨冰冷的杀戮行为。相较纳粹分子,法国在这起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更让人震惊。事件发生在巴黎,执行者是法国警察,被困押者很多是在法国出生的拥有法国公民身份的犹太小孩。而令人发指的是,法国当局并非简单听命于纳粹,而是急切地想讨好德国主子,竟然灭绝人性地篡改了指令,将年幼的小孩也抓起来移送过去,借以满足德国要求的“移交“人数上限。这样的取材角度让二战题材作品的角度多元化,其效果是能引起更大的心灵震撼。

《莎拉的钥匙》从战争事件亲历者莎拉和一个来自美国文明的朱莉娅两个人不同的时空各自发生的事件进行讲述。

一方面莎拉的亲身体会使其在真实性上不亚于《安妮日记》和辛德勒名单,故事叙述以沉重而忧伤为基调:另一方面,来自当代美国文明人的朱莉娅的视角的历史回顾,充满了战争的伤痛和人性的认知,通过她亲自获取的事情真相,令人不忍卒读;她自己的人生也随着事实真相的逐渐显露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然而他们不是孤立存在的,朱莉娅的法国丈夫同作品主人公莎拉有着一定的关系,莎拉手中的钥匙是莎拉同朱莉娅的法国丈夫一家的联系,这把钥匙又让朱莉娅的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作者巧妙地将不同时空的人物、事件用一把钥匙串联,用一把钥匙开启所有事件之门,这种巧妙构思,跨越时空的叙述方式是不同于其他战争题材作品的。正如《法国快讯》对此书的评价:一部奇特的小说,颠覆你的阅读经验,永远在你以为有所掌握时出现意外,让你措手不及。

社会影响

★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榜Top10超过56周

★2009年全欧洲最畅销的法语作家

★2008科西嘉读者奖、书商首选书奖

★全球33个国家震撼发行

★2010年秋天搬上大银幕

作品评价

历史的错误,可以原谅,但不能遗忘。只有面对并牢记曾经发生的错误,才能记取教训,永不再犯。《莎拉的钥匙》开启了一段尘封已久且不堪回首的历史烙印,让人无可回避。但也正因为面对,书中人物最后才能靠着相互的抚慰,救赎了自己。

──范立达,资深新闻评论员

像与一位久违的好友轻谈过往,阅读《莎拉的钥匙》让人全然沉醉、不肯暂离。尽管故事里的人物都不完美,但最感同身受的也是,我们无从怪罪,因为每个人都是曲折时代的受伤者。能跟书中主角一同受挫、一起成长,是身为读者最荣幸的事,而《莎拉的钥匙》满足了你我对于好故事的最殷切渴望。

──庄晏青,金石堂网络书店文学线负责人

高潮迭起的小说情节,每一页读来都使人心痛!当不忍卒睹的真相被揭露,我们才明白,在和平中呼吸,是多么幸福。

──凯莉,编剧&作家

屠杀犹太人残酷的行为,让莎拉的生命被摧毁殆尽;若世人总是刻意遗忘过去的伤痛,很可能会一再重复错误!

──张碧娟,台北一女中校长

这本小说揭发的岂只是一段令人心酸恐慌的历史事件而已;当真相逐渐现形,后代人所必须面对的却是排山倒海而来不同面相的道德情感之冲击。从拿起小说读本的那一瞬间,我就无法将书放下,更无法释怀!

──曾志朗

这是一本值得用心阅读的好书。借着莎拉的钥匙,采双线方式,用正叙现阶段生活情事和倒叙大时代战争中万分无奈与深沉伤痛的悲情岁月。文字绵密细致,内容曲折动人,读之欲罢不能。

──黄郁宜,台北中山女中校长

记者与被采访者的生命逐渐彼此侵蚀,最后竟化为彼此的救赎,这钥匙起先是遗憾,最后是爱。‘莎拉’这个犹太幽魂最后成了美国新生女婴的名字。至此明白,爱之钥是延续:延续生命,延续个体生命的种种美好与艰难。亡者因爱而存在,生者因爱而活着。《莎拉的钥匙》用影迭影的层层追索写法,将集中营的老故事重新上了让人眼睛发亮的颜色。

──钟文音,小说家

集中营、屠杀、纳粹……这些都是跟二战相关而众人熟悉的主题,但是巴黎“冬季赛车场”几千名二至十二岁孩童被密捕的事件,却少有听闻。塔提娜挖掘到绝佳的题材与视野,她为这部小说注入至情至性的灵魂,让莎拉这个小女孩重返我们的世界,没有人能不为她动容!

──《出版家周刊》

难得一见、让人不愿结束阅读的惊人之作!

──乔依·贝哈尔,美国电视节目《观点》

太震撼了!深刻动人的笔触,永远有你意想不到的情节……这部作品会撼动你,让你变得完整……它有你无法臆测的力量!

──欧各思坦·柏洛斯,《一刀未剪的童年》作者。

一看到这个主题,你会以为将读到那种千篇一律、老掉牙的故事情节。但《莎拉的钥匙》完全让你意想不到!它具有丰富的层次与故事情节,由两个时代的两个女人,各自开展的两种人生,而当这两条线交会时,你会为它落泪,会永远记住这个动人的故事。

──珍娜·布兰,《拯救我们的那些人》作者

一翻开这本书,你不可能停得下来,书里的一景一物,各个角色内心的冲突与挣扎,没有一处能让你忘记……它是如此撼动人心,令人久久无法言语。

──2008年“出版家周刊严选”

精湛的说故事技巧,你不得不佩服!这部小说绝不是那种让你读过即忘的作品。你会为莎拉的遭遇落泪,为茱莉亚的勇气叫好,你也会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年代。

──《图书馆期刊》

作者简介

塔季雅娜·德·罗斯奈(Tatiana de Rosnay)

1961年出生于巴黎,拥有法国、英国、俄罗斯的血统。20世纪70年代,她跟随前往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的父亲移居美国波士顿。大学毕业后,她重返巴黎。

《莎拉的钥匙》是塔季雅娜首次以英文母语创作的小说。此作从2007年在英语世界出版至今,不仅攻占《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光是美国地区,销售量就已突破百万册;而在欧洲,其声势更胜过《刺猬的优雅》,甚至让她超越众多法国名家,成为2009年全欧洲销量称霸的法语作家。

2008年,塔季雅娜凭借《莎拉的钥匙》荣获法国“科西嘉读者奖”和“书商首选书奖”,成为法国广大读者最期盼阅读的作家,是近年来欧陆和英语世界最值得期待的重要作家。

该文章由作者:【不跟随】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