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玉石群 苏州 玉石

中国24个珠宝玉石集散地,您了解多少

1、辽宁阜新:中国玛瑙之都

2、内蒙古赤峰:巴林石基地

3、辽宁岫岩:岫玉加工基地

4、山东昌乐:全国最大的蓝宝石批发交易集散地

5、青岛城阳:中国珠宝饰品生产基地

6、江苏东海:中国水晶之都

7、河南镇平:中国玉雕之乡

8、苏州相城:中国珍珠产业基地

9、浙江临安:中国昌化石产业基地

10、浙江诸暨:中国珍珠之乡

11、浙江青田:中国青田石生产及贸易基地

12、福州晋安:中国寿山石民间艺术之乡

13、福建莆田:中国珠宝玉石首饰产业基地

14、广州花都:中华珠宝之都

15、广州番禺:世界珠宝产业基地

16、深圳罗湖:黄金珠宝产业聚集地

17、广东顺德伦教:中国珠宝首饰加工基地

18、广东平洲:中国产值最大的玉器市场和中国最大的缅甸翡翠玉石集散地

19、广东四会:国内最大的翡翠加工基地

20、广西梧州:世界人工宝石之都

21、云南腾冲:中国翡翠第一乡

22、云南瑞丽:中国最大的珠宝玉石雕刻、加工、贸易中心

23、云南龙陵:黄龙玉之乡

24、湖北竹山:中国绿松石之乡

25、四川西昌:南红玛瑙之乡

苏州玉石群 苏州 玉石

苏州玉雕一条街在什么地方?

多年来,苏州在对古城的保护与更新中孜孜探索,从单个院落的宅院试点改造,到成“线”复原“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再循序渐进扩大至“面”的街坊改造,不仅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城风貌,还让越来越多的古宅旧屋得以“活化”,将这种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坚持以用促保,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加大文物开放力度,利用具备条件的文物建筑作为博物馆、陈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意见”特别提出“推进活化利用”,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苏州古宅数目繁多,其中闻名于世的更是不在少数。但是它们一旦长久疏于养护与人气聚敛,必然扛不住风吹雨打,也抵不住居民的记忆流逝。早在2004年,苏州住建部门就开始通过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出资出力,逐步修复老宅,不仅让它们恢复原有风貌,还改善了内部各项设施,实现活态化的保护利用。“活化利用”正是苏州当下古建保护的重要路径。

“轩辕宫”新生

许乃钊故居始建于明代,是东北街地段保存完整的古建大宅之一。坐北朝南的许宅,规模恢弘,结构精致,从东至西共四路 四落五进,宅院四周筑高墙,划分多条备弄,纵向排列,设门厅、轿厅、大厅、楼厅、花厅、天井、砖雕门楼等,花园内叠石垒山、挖池埋水、栽花植木。此外,还有别具一格的桑园。

许宅是十分典型的江南民居,具有相当的保护价值。“建筑窗户全部做成内外两层,外层是古香古色的花窗、内层为铝合金移窗,古为今用,一举两得。”据介绍,按照保护为主,改造为辅,不改变古建筑原状的原则,许宅修复工程注重保护古建筑遗存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强调环境保护,使古建筑保护、空间功能性得到协调发展。

老宅的修复,可以说是古城保护的硬件建设,而修复后的合理使用,则是古城保护软实力的体现。

部分得到修复的许乃钊旧居,结构和空间无不散发着吴门文化的传统气息。2016年,许乃钊旧居“变身”为苏作玉雕艺术馆。其中前楼厅为江南园林式建筑,主要用于展示苏州玉雕艺术,并定期举办各类名家作品展览,已成为展示苏州文化的窗口。“民间资本介入古建筑保护,需要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若不是出于真正喜爱,很难利用得好。”市住建局副调研员陈彪这样认为。而多年的实践,也印证了他的观点——那些热衷于江南文化传承的人士,正让古宅焕发着新的光辉,百花齐放,韵味悠长。陈彪认为,这应该是让人比较满意的一种“活态化保护”方式,每一个走进许乃钊旧居观展的人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园林建筑风格和点点滴滴的文化元素。

藏身古城深巷的轩辕宫,又名先机道院,既是古城悠久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苏派建筑文化的传承者。如今,祥符寺巷36号轩辕宫的正门门楼还在,但巷子里另有标识指引至洪元弄10号。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轩辕宫一度被作为仓库使用,部分空间还被安排为职工宿舍,在市住建局抢修保护前,已有大量建筑构件遗失。2003年,轩辕宫被苏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控保建筑。修复后,原本已显破败的老屋恢复了昔日的容貌,随即被列入市级文保单位。2018年初,文化机构“舞雩书院”进驻轩辕宫。作为文化培训场所,这里为弘扬吴文化、提升市民素质、打造书香城市作出了不少贡献,也让轩辕宫以另一种形式传承着江南文化。

“探花楼”新用

平江路上游人如织,其中不少人是从长三角甚至更远的地方慕名而来,专程选择入住“种草”已久的“花间堂”,体验一回“画船来去碧波中”的姑苏味道。

探花楼原是潘祖荫故居的一部分,至今已有210年历史,为三路五进格局,既有江南民居特色的走马楼,也有大气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格局,是融合南北风格的建筑典范。如今,在此基础上修葺改造的“花间堂”声名远播,“名”“利”双收。在该项目负责人苏州古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殷铭看来,这样古今相融、活化利用的样本十分有意义,已成为展示苏州古宅韵味的一个窗口。

2011年9月,潘祖荫故居被列入苏州市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首批试点项目和苏州市政府重点工程。经修缮后,潘祖荫故居完整恢复原有格局和风貌,在充分挖掘故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采取“活态化”保护利用模式,一、二期打造了集旅游文化功能为一体的苏州文旅花间堂·探花府文化精品酒店;三期为苏州文旅会客厅·探花书房,兼具主题书店、古建保护文化交流、收藏展示、会议活动等功能;四期为苏州历史古建筑遗产保护劳模创新工作室及书店配套工作间。

殷铭介绍,项目施工期间,工作人员先后走访了潘祖荫的后代和故居内的老居民,组织专家挖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遵照1958年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对建筑的测绘图纸和所拍照片为蓝本,对保存完好的建筑、梁架结构、砖细抛枋、木地板等仅做修缮,对已经损毁破坏的东路第一进竹山堂、东路花园、旱船舫,所有门窗、挂落进行复原设计。坚持修旧存旧,完整恢复了其历史风貌。

对于古宅的活化利用而言,修缮和后期利用设计同步十分重要。以潘祖荫故居为例,项目修缮之前已明确后期将作为集文化精品酒店、主题书房、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文化复合体,设计工作充分考虑后期利用需要,提前确定相关功能空间,给排水管道及设施、强电弱电管道及设施、空调、热水和地暖管道及设施在修缮设计图纸中予以明确,并在具体施工中和古建筑本体的维修同步展开和预埋,一步到位,避免了二次破坏。

被“盘活”的不仅仅是潘祖荫故居。位于十梓街116号的顾廷龙故居是融合了明清时期苏州传统建筑技艺的典型宅院,属市级控保建筑,被列为“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顾廷龙故居坐北朝南,原为东中西三路四进,占地近4000平方米。古宅于2020年启动修缮,以“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为原则,尊重建筑现状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通过创新整合文物历史建筑等6大专业10余项传统工艺保护修缮,确保古建筑安全、舒适、耐久。

“平江图”新谱

著名苏州籍作家范小青在《满庭芳菲燕归来——姑苏老宅重现实录》的序中写道——

“苏州老宅,内涵博大精深,它们的一片砖一片瓦,它们的一扇门一扇窗,它们的一副联一口井,都够让我们品咂和享用大半的人生了。让我们且沿着这扇已经打开的门,走进去吧,或多或少,我们一定会看到些什么的。”

江南宅院,数苏州最风雅。宋明以来,不少达官显贵、绅衿富商、名人雅士在苏州建园筑宅,而本地也有许多衣锦还乡的官员和文人墨客,大兴土木营造宅邸。遍布于古城大街小巷的居民宅院,也大多粉墙黛瓦,回廊花窗弄堂,一进连着一进。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现存的老宅中有65处文保单位,169处市级控保建筑,可谓遍地珠玑。如今,在古城区的“富潘”祖宅礼耕堂,不少人在此喝茶看书,乐享悠闲时光;吴江区同里古镇崇本堂,有了“江南水乡婚俗馆”的新身份,成为很多游客的必看景点……

2006年,位于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的会老堂在“修旧如旧”之后,与世人重新相见。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曾感叹,在千年古镇的原址上,一座古建筑得到如此原汁原味地修复,实属不易。

宋平江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城建者已高度重视统筹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性。当代,在妥善处理好新城和老城关系上,苏州的工作也是可圈可点。古城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持续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稳妥推进城市更新。特别是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建设文化展示、传统居住、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特定功能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增加古城区的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在保护与改造的探索之路上,经济效益和保护古建如何有机结合同样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重要命题。“只求所在,不求所有。”陈彪告诉记者,苏州现存的老宅中,有相当一部分原本属于苏州市住建局的直管公房部门,为了鼓励多方社会力量进入古建筑保护领域,经修缮后,这些古宅将被出租或出售,以盘活资金,使古宅修缮保护得以可持续推进。凡是由社会力量出资的,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社会有识之士,都是先动迁安置老宅内居民,再对老宅进行恢复性修复,然后将产权办理到出资的社会力量名下,如此有序推进,不仅参与古宅保护利用的力量更加壮大了,而且保护利用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目前,苏州依靠社会力量修复保护和利用的老宅共有31处,总建筑面积达4.4万平方米。

记者手记

古宅春不老

苏州古城里承载了众多文化记忆的古老宅第,正逐渐迎来新生,恢复原有的风貌。今年,市住建局编纂出版的《满庭芳菲燕归来——姑苏老宅重现实录》一书,收录了36处老宅保护更新的成功案例,强调老宅保护修复的多元化途径,为今后更多姑苏老宅的修复利用提供了借鉴。

一座古城,自有其历史肌理、历史街巷、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以及古井、古桥、古树等环境要素。保护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及其所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景观环境,必须注重整体保护,传承传统营建智慧。更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

诚然,长期的严格保护也使古城基础设施、产业层次、人口结构亟待优化提升,如何在全面保护前提下有机更新和活化利用显得十分迫切。好在,苏州已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并提供了不少类型的优秀范本。“古宅的保护利用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应该百花齐放。”作为该书的执行主编,陈彪认为,正是多元化模式和多方力量,才能下出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更多“活棋”来。

选题策划 缪伟民 高岩 稿件执行 王安琪

苏州有几个玉石规模大的交易市场?

相王玉器交易市场,主要是和田玉,相王路,附近玉雕工作室遍地开花,苏工也是全国第一的,谢谢

苏州十全街如今玉石业集中的局面是如何造成的?

玉石行业膨胀导致的。十全街靠近相王路,相王路里面是玉石加工集中地,大师和有些名声的以前也在哪里,后来觉得被拉低档次了逐渐搬出来,一部分就在附近,一部分到园林路附近了。行业膨胀租金不断升高,普通小店自然无法生存。相王路里面和十全街租金近几年也是翻倍涨的,应该从15年开始,生意就难做了,没人买!大家都闲得慌,店里没人,工厂没货加工!然后15年上半年股票又一片飘红,相王弄里南石皮弄里懂股票的不懂股票的都把手里的闲钱炒股了,然后15年下半年股灾!基本大家前几年挣的钱都亏了一部分!新奥玉器城好像也是15年开业的吧!到现在只有临街几家店面有租出去了!大家都上赶着去十全街开门店的时候应该也是15年上半年,然后就亏啊亏啊亏啊!最后重回弄堂里了!唉,我也不知道我瞎说的些啥!就是有点感慨吧!一个相王路卖玉男人背后的女人哈哈!

怎么学习看玉器

玉石的品质一般是从质地、硬度、透明度、比重和颜色五个方面来判断的。玉石的质地是指玉石的细密温泽程度。王与石的区别之一就是玉入手细腻,温润坚结,半透明状,光泽如脂肪;而石则粗糙干涩,缺乏光泽,也多不透明。硬度是指玉石抗外来作用力(如压、刻、磨)的能力。硬度越高,加工难度越大,玉石的品质也越好。玉石硬度指标虽可通过仪器检测其内部晶体结构得知,但操作上一般多采用刻划硬度法。我国常见玉石的硬度介于4——6度之间,高于铜的硬度而低于玻璃的硬度。也就是说,玉石均能在铜上刻划出痕迹,也能被玻璃刻划出痕迹。

人们常通过宝玉石的硬度来区别宝石、玉石、彩石。一般而言,宝石的摩氏硬度在7以上,如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翡翠宝石,但欧珀宝石比较例外,其摩氏硬度为5.5;高硬度玉石的摩氏硬度为6-7.5之间,如和田玉、南阳玉、翡翠;低硬度玉石的硬度在4-6之间,如绿松石、岫玉 部分蛇纹理石玉的硬度更低,能低到2.5。低于4的矿物质,一般不再称为玉石,而叫彩石了。

除了刻划硬度之外,还有一种硬度标准叫抗压硬度,或者压入硬度,即绝对硬度,它指的是抗外界打击力的能力,在玉石行业中也叫韧性。自然界中抗压硬度最高的乃黑金刚,标记为10度,其次就是和田玉,抗压硬度为9度,翡翠、红宝、蓝宝为8度,钻石、水晶、海蓝宝石为7-7.5等等。用另一种方法表示,和田玉的抗压硬度为1000,翡翠则为500,岫玉为250,而玛瑙仅为5。和田玉具有如些高的韧性,是由于其晶体分布有如毛毯一样编织而成,分子间的作用力十分巨大。

在实践中,玉匠通常通过观察碴口来查看玉石,一般切下一小片,用小锤击断,观察断口,与韧性强的相对而言为玻璃性。韧性强的玉石,不易打出断口,即使有断口,断口也参差不齐;而玻璃性的玉石断口处,通过断面光亮,叫“亮碴”,类似贝壳形状。介于韧性与玻璃性之间的玉石,通常叫“糟性”、“肉性”,其碴口为粒状、平行束状、针状等等。通过这种观察,还可以观察到玉石有无解理特征,如有解理或裂纹,在敲打时,玉石会沿解理或裂纹的方向断开。

因此可以看出,韧性极好的玉石——和田玉,在加工过程中可塑性非常强,在相同摩氏硬度或高于其摩氏硬度的宝玉石当中,和田玉在雕刻过程中,阴刻线绝不会起碴起崩口,故它的质地细密,温润而泽。当然,韧性硬度同样受到玉石杂质的影响,通过测定韧性硬度也可以了解其杂质情况。——这是对决定一块玉石的用途的比较大的因素,例如制作玉山子、器皿对玉石的杂志要求就不十分严格,但做首饰配件,则要求玉石纯净、均匀。

玉的硬度是鉴定玉石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宝玉石的光泽同样是鉴定宝玉石真伪、档次高低的基本标准。

一般来说,宝玉石的光泽在光亮度上可简单分类为“灿光”、“灼光”、“闪光”和“弱光”几种。灿光是最强的光亮度,人必须把眼睛眯起来,例如磨好的钻石全反射面就具有这样的光亮度;灼光的光亮度也很高,耀眼的光辉,硬度高的宝石抛光之后一般具有灼光亮度;闪光是一般玻璃光亮程度,分为强闪光与弱闪光,硬度高的玉石一般是强闪光,硬度低的玉石为弱闪光;而硬度低的石料面抛光之后,则具有弱光的光亮强度。

除了光亮程度,光泽也是宝玉石的鉴定特征之一。它也分为四类:半金属光泽,折射率在2.6-3之间,如针铁矿;金刚光泽,折射率在1.9-2.6之间,如金刚石;玻璃光泽折射率在1.3-1.9之间,如翡翠;油脂光泽,似动物油脂,最有名的即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每一种特定的宝玉石,具有特定的折射率,代替物质是很难在硬度、密度、折射率、光亮度这些各种条件下均做到与其一致,因此,通过这些标准的鉴定,便能确认一块宝玉石的身份与初步价值。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一、史前时代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二、先秦时代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进,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春秋、战国迄秦、汉时期的玉器、礼玉渐少,而佩玉增多。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当时,带有政治、道德与迷信色彩的成组配列玉器盛行,称为组玉,玉璧、玉环、玉龙、玉璜、玉管等皆成为组玉的一部分。根据近年的考古发掘,关于各类组玉的组合形式与《三礼》所记的玉器制度,多有不符,因此,尚需从古代社会礼仪制度、习俗规范等方面,探索有关组玉的种种问题。汉代玉器引人重视的,是不断有金缕、银缕玉衣出土,生活用玉大量制作。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三、秦汉时代

秦代出土秦玉寥寥可数。秦玉艺术面貌还有赖于地下考古的新发现。

汉代玉器继承战国玉雕的精华,继续有所发展,并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汉代玉器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

汉代葬玉很多,但工艺不平不高。反映汉代玉器工艺水平的是陈设玉。这些写实主义的陈设玉有玉奔马、玉熊、玉鹰、玉辟邪等,多为圆雕或高浮雕作品,凝聚着汉代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汉皇室装饰玉有衰落的趋势,多见小型的心形玉佩、玉刚卯、玉觿等。近年,偏居岭南的汉代南越王国出土大批装饰玉,以龙虎并体玉带钩、镂空龙凤纹玉套环最为精美,堪称稀世珍宝。东汉时,阴线刻纹又复苏盛行,绘画趣味有所加强。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在中国玉器工艺史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高度发达的汉唐玉雕间的低潮,出土玉器极少,而且都具汉代遗韵,有所创新者,唯有玉环和玉盏。究其原委,当时不爱好琢玉,而盛行吃玉。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炼丹术的影响下,觅玉、吃玉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早期玉器的美术价值的礼仪观念,这时消失殆尽。

隋代著名的玉器有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盏,琢磨精细,质地温润,光泽柔和,金玉互为衬托,富丽高雅。

唐代玉器数量虽不多,但所见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艺极佳。唐代玉匠从绘画、雕塑及西域艺术中汲取艺术营养;琢磨出具有盛唐风格的玉器。八瓣花纹玉杯,兽首形玛瑙杯,既是唐代玉雕艺术的真实写照,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五、宋元时代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代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一个重要时期。宋、辽、金既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艺术共同繁荣。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金石学的兴起,工笔绘画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写实主义和世俗化的倾向,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辽、金玉器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礼”性大减,”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现实生活。南宋的玉荷叶杯,北宋的花形镂雕玉佩,女真、契丹的”春水玉”、”秋山玉”,是代表这一时期琢玉水平的佳作。

元代玉器承延宋、金时期的艺术风格,采取起突手法,其典型器物是渎山大玉海,随形施艺,海神兽畅游于惊涛骇浪之中,颇具元人雄健豪迈之气魄。

六、明清时代

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爱玉成风,乾隆皇帝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并试图从理论上为他爱玉如命寻找依据。定陵出土的明代玉玺、清代的菊瓣形玉盘、桐荫仕女图玉雕,都是皇室用玉。其时民间玉肆十分兴隆,苏州专诸巷是明代的琢玉中心,”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明清玉器千姿百态,茶酒具盛行,仿古玉器层出不穷。

明清玉器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表现手法,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立体、俏色、烧古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玉器风格基本继承两汉传统,但实物流传甚少,墓葬出土数亦不多。宋、明时期,玉器制作以生活使用器皿为多,其中仿古之作十分发达。清代为玉器制作的振兴时期,当时,经济繁荣,宫廷手工艺与民间手工艺都已经有较大的发展。

七、结语

中国玉器经过七千年的持续发展,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自新石器时代绵七千年经久不衰者,是玉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

东汉袁康撰《越绝书》,书中记风胡子语,将人类使用的工具分为石、玉、铜、铁4个阶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发展的程序。当前,已有人根据考古中的玉器遗存,认为距今约四千至五千年的”铜石并用时代”,玉器已彻底脱离石器,不仅是当时人们财富与权力的象征,而且还是人们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乃至宗教礼器的主要材料品种之一,因而提出了”玉器时代”的命题。当时的玉簪、玉环、玉璜、玉块一类是装饰用玉,为人所共知;而玉龙、玉鸟等可能为图腾神物,玉琮、玉璧等为宗庙礼器,具有宗教或权力的象征意义。在良渚文化遗址中,随葬玉璧、玉琮等礼器的墓主,应是有特殊地位的人物。红山文化的动物群玉雕,有龙、鸟、虎、龟、蝉、狗、蚕、鱼等,与商代玉器的主要题材相同,而与良渚文化的玉器群如玉琮、玉璧、玉璜、玉块等,显系两个系统。但良渚文化的玉器群,同样在商、周得到继承和发展。如前面提到的玉璧、玉琮等,亦属商、周宗庙的礼器。

该文章由作者:【李薇薇】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